陜西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是中國古代歷史上14個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也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三秦大地留下了極具豐富性、完整性、至高性的文化遺產,其數量之多、密度之大、等級之高均居全國前列,被譽為“天然的歷史博物館”,是“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
文物普查是科學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的重要基礎工作。開展文物普查,建立文物調查和登錄制度,也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為全面摸清我國可移動文物家底情況和保存現狀,2012年10月,國務院決定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接力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再一次在文化遺產領域開展國情國力大調查。
自2012年至2016年,陜西省各級黨委政府、各地文物部門、各類國有單位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部署,積極推進普查工作,按時完成全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任務,全面摸清了文物家底,進一步健全了文物保護與管理制度以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陜西文化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總結、宣傳、展示我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促進成果的應用和全民共享,增強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在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陜西省文物局特策劃舉辦本展覽。
展覽于2017年5月18日至2017年8月18日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第七展廳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