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陜西歷史博物館主辦的第84期“歷博講壇”順利舉行。本次講座特邀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劉斌教授,作題為《神靈與藝術的結合——良渚玉器研究》的講座。此次講座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配套即將于明年5·18推出的“玉器與早期中國”大型原創展覽的第七講,由陜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龐雅妮主持。講座采取線上直播的形式,由陜西歷史博物館官方微博、B站,漢唐網微博、中國知網、陜西日報群眾新聞等5家平臺同步直播。截止發稿,本次講座瀏覽量達到4.5萬次。
劉斌教授以考古學文化的概念為開端,介紹了良渚文化名稱的由來,并回顧了良渚文化的發掘及研究歷程。接著,通過分析反山遺址出土的玉琮、冠狀飾、玉鉞等典型玉器,整理出良渚文化中神徽的表現方式和特點,認為良渚玉器的設計理念是以傳達宗教內涵為核心的。同時,劉斌教授還介紹了良渚玉器的制作工藝。隨后,他還簡要勾勒了良渚古城的面貌,發達的稻作農業、家畜飼養以及大型水利設施的營建等均表明良渚社會已經進入國家發展的形態,良渚文明的社會統治是以信仰為底色架構的,其文明發展是神王一體的模式。
在互動環節,劉斌教授圍繞良渚文化的血緣家族社會,良渚與凌家灘文化、石峁文明的關系,以及世界文化遺產的評選標準等問題進行了交流。近三個小時的講座,獲得了在線聽眾熱情的支持。(投稿部門:科研規劃部;撰稿人:司雅霖;審核人:楊效俊 )
上一篇::陜西歷史博物館開啟數字藏品新時代
下一篇:陜歷博工會中秋福利發放活動